今天来说说“追星”。
事情源于早上看了一个新闻,某知名视频主来深圳。
关于追星,我遇到的一般有这么几种:
- 花男痴女,闪烁青春荷尔蒙类型的。喜欢某个明星,就是看着顺眼,听着他的歌就开心,没有什么缘由,喜欢就是喜欢。荷尔蒙和青春的肿胀占了大部分。年轻人为主。
- 风花雪月,对所谓的“浪漫”的追求型。比如对于某个视频主,能信手拈来某些文学作品或者某首诗里面的几句,说几句煽情的话,就如痴如醉,认为高级。这种情况一般就是读了一点书,但是书又读的太少,有一种不甘和羡慕在里面。
- 第三种,属于高级一点的,偶像是曾国藩这种大人物。这种追星的人一般是一些高级点的知识分子,小有一点点成就,但又不满足,想做更大的事情的人。岂不知曾国藩这种人,千百年来的历史只出了一个,而且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。作为一种修身齐家的标尺来“格”自己,是一种极好的方法,但你就是你,不要成为他,也不能成为他。
对于追星,不能只看到星们光鲜的一面,还要看到其不为人知、艰难苦恨的一面。比如看到别人出口成章,就要理解别人卧薪尝胆,看到别人舍弃多少社交、娱乐时间来学习。比如只看到曾国藩从一个智商平平、背景平平的愣头青一步步成长到第一重臣,看不到他苦读诗书、年纪轻轻遭受的各种病痛。如果想成为别人,那就成为别人的全部,这时候你再想想,到底想不想追,想不想成为那个人。
对于追星,本质的原因还在于读的书少。读的书少,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真才实学,分不清什么是被大众媒体操纵。一个只会引经据典的人,本质上是没有创造,没有思考的人,撑其量就是一个 ChatGPT 5、ChatGPT10 罢了,真正的知识藏在思考里面。而一个被大众娱乐包装、宣传的人物,对这个社会带来的贡献,比起一个真抓实干的科学家来说,真是九牛一毛。但这个社会却记得这些夸夸其谈的人,忘却了太多默默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真正进步的人,比如几个人能记得高铁是谁发明的、电话是谁发明的、互联网又是谁发明的? 这就是社会,大众只记得那些能讲故事的人,记得那些故事。事情就是这样。
阅读。连续阅读 324 天。
昨晚洗完澡躺在床上,看了一个多小时的《为自己思考》,看了第四部分,五部分刚开始。感觉今天晚上再翻翻就给翻完了。最近读书,总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:记不住。看过去很快就给忘记了。不知道为什么,只能专心读吧。
运动,昨天踢球,今天休息恢复。
好了,事情就是这样。
晚安!
文章评论